[活動回顧] 大和茶想宴:京都茶文化體驗


大和茶想宴:京都茶文化體驗

大腳旅行社 × 喜喜老師 從宋代點茶到京都茶文化的美學之旅回顧


日期|2025.06.26、27(活動已完成)

演示老師|喜喜(黃嘉倚)老師


在初夏午後,我們與喜喜老師於台北異雲書屋舉辦了一場充滿香氣與文化氣息的活動

——「大和茶想宴」茶藝分享會
這不只是一場品茗的聚會,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從宋代點茶法,到京都的茶道精神,16位貴賓在茶香間,體驗到「靜、雅、和」的真實意境。

從畫作《殘荷》開始:靜觀之心

由藝術家吳士偉老師的水墨作品《殘荷》開場。
墨色之間的留白與筆觸的節奏,呼應了茶道中「間」的哲學——不是滿,而是留有呼吸的空間。觀畫的當下,空氣彷彿凝結成一種靜謐,這正是茶文化所強調的「觀」與「靜」之美。

宋代點茶:白毫銀針的一盞時光

喜喜老師以 宋代點茶法 泡製白毫銀針。這種古老的泡茶方式,源於北宋時期的文人生活。

當時的茶並非直接沖泡,而是將茶餅研磨成粉,用茶筅打出細膩泡沫,形成「湯花」

——是不是有點類似現代的拉花拿鐵!
比起後世的「沖茶」,宋代點茶更重視過程中的節奏與觀賞性。一盞茶,就像是一場小型的藝術表演。

當淡淡的荔枝香氣飄散在空氣中,老師輕聲說:「一盞茶,是季節的問候;一份果,喚起記憶中的暖意。」
這份「以茶寄情」的精神,正延續到了日本的茶道。

從宋代到京都:茶文化的東傳與轉化

茶文化在宋代臻於成熟,之後隨著僧侶與遣日學者的交流傳入日本。日本僧人榮西將「抹茶」文化帶回京都,進而發展出今日的「茶の湯」(茶之湯)體系——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日本茶道。

而京都,作為日本茶文化的發源地,孕育出許多名茶與茶席空間,如建仁寺、宇治、祐齋亭等地。這些場所至今仍延續著「一期一會」的精神:珍惜當下,只此一刻。

關於「大和茶想宴」的初衷

「大和」之意,不僅指日本,也象徵「和諧」。
這場茶宴的初衷,是希望藉由茶、藝術與文化的交織,讓人在這個空間、重新找回與自己、與自然、與時間的連結。

旅途中最好的風景,是一起出發的夥伴。

邀請您與大腳共創旅行的美好回憶。